一场G20杭州峰会,直接拉动杭州房市迅猛增长、千万级游客蜂至沓来。这样的涟漪,也激荡起宁波城市的诸多感怀。不久前我写的那篇《杭州:宁波心悦诚服叫你一声“大哥”》,据说部分读者并不认同。近日,市委书记在一次会议上透露中央对宁波与杭州错位发展定调的言论,又引发了广泛讨论与思考。关于定位、错位、占位等等与“位置”关联的词汇也成为新的历史时期下,宁波全城热议的高频词汇。
作为一名咨询顾问,这几年也主要和宁波的企业、政府的项目打交道,自觉应该对这座城市有一点发言权;作为一名财经观察者,我们开办“三哥演义”的初衷,也是希望广开言路、启迪思考;作为一名文字工作者,更愿意在一个阶段用文字记录一下自己的思考与感悟。都说“六味地黄丸”温补,那么我也从定位、错位、占位等角度,提几点我对宁波这座城市“六位地黄丸”的期许吧!
用好政府手中的钱。由于较为长期、持续、稳定的经济发展,宁波财政貌似比较宽裕。在宁波经济的很多领域,听到不少企业高层经常在讨论、琢磨的都是如何从政府口袋多来些政策、多拿些补助。钱在政府手中,于是怎样撒鸡食,怎样刺激条件反应?能在“鸡中识凤”,做有区隔的抛撒,就在考量手中拿着“鸡食”的公允心及视野。
理清政商利益的网。刚刚热播的连续剧《中国式关系》中有一个标签型人物罗世丰,他长期游走于政策的边缘、政商的圈层,以变化的权力寻租获取非竞争化的利益。宁波的政商利益网也存在着少数“亲”“清”不分现象,从落马的官员可见一斑。超越正常、透明、公正的政商关系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副产品”,还有有没有“暗网”横梗在看不见的水下,阻碍着新的航程、畅通的航道?
敞开民间嘴边的话。基于城市形象、城市口碑的考量,我们总是对一些批评的、质疑的、讨论的言论异常敏感。其实一个充满活力、充满竞争、充满包容性城市,应该允许一些刺耳的声音存在,应该适度让更多有建设性的民间意见裹挟着牢骚一同冒出来。捂住了耳朵,会让我们的“宁波好声音”丧失敏感。
焐热发展实业的心。在我打交道的一些企业家中,已经有一些获得了海外身份,在法人登记、股权代持等方面也都在法律框架下做了合适的调整。如果一座城市总有一群随时随地做好“逃离”状态的企业家群体,那么他们扎根下来的“恒心”就是动摇的。国际贸易的变化、电商发展的变化、实体经济的下滑、房地产的高起泡沫等等,的确打击了实业家的信心与信仰,也打击了甬商这个依托实体经济不断代传承商帮的竞争力。“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将“制造”这个历史传统优势继续在宁波强化,非常有象征与实际意义。
搭好城市连接的桥。G20峰会期间,习总书记专门释义了G20的会徽意义,重点强调了“桥”的连接价值。回望宁波这座城市的历史,我们既有河姆渡文化与中国文明的连接,又有海上丝绸之路与世界的连接。我们既有宁波帮与上海、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连接,又有杭州湾大桥与国际都市今天的连接。前不久有一篇文章分析杭州、苏州房价、房市的“双增长”,其中就谈到这两座城市在区域的城市连接能力。我们现在是“华东都市圈”中“宁波都市圈”的核心城市;我们是“中国-中东欧国际博览会”的承接城市;我们是“东亚文化之都”中国首城……在这么多的连接空间中,我们跳出自己的利益,为更大利益的城市连接能够再做些什么?多做些什么?也许是值得未来长期思考的问题。
靠拢国家战略的势。其实无论个体、城市还是国家,自身的主动能动性非常重要,但无法回避的一个事实是,更多的人是被时代的洪流所裹挟着、推动着、影响着。G20峰会的“杭州效应”、奥运会的“北京效应”、世博会的“上海效应”等等,让我们更加意识到,借助并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发展大势的“红利”才是城市发展的“复利”。这几天一条新闻引起了我的关注,世界第一大桥的港珠澳大桥97%的桥梁伸缩缝是“宁波智造”,在“亚投行”、“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背景下,路桥产业能否由此发展成为宁波的优势产业?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一百多个宁波“全国单打冠军”的成熟经验提示我们深耕“一厘米、一公里”的价值。
杭州、宁波“双城记”的指示,在我看来既是一种鼓励,也是一种提醒,更是一种鞭策。我们很难复制别人的成功,因为任何厚积薄发的突破,都要找到自己的底气与功力。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本文执笔:江伟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