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年末,自然少不了各种“跑会”,原本都是些年会、评审之类的事情比较多,今年发觉小范围的思想碰撞、研讨交流的会议邀请开始多起来。尤其是宁波的行政区划调整、各级新任领导上任后,各种形式的调研、规划开始动了起来,感觉冬日的四明大地上有了几分春的气息,蓬勃着一种生命力、一种向上的朝气。
过去一年,我们的这座城市在城市定位、战略方向、发展口号等方面也有了一些新变化、新提法。提出了“建设国际港口名城和打造东方文明之都”的新目标,提出了大力推进“一都三城”(东亚文化之都、音乐之城、影视之城、书香之城)建设的新任务。“文明”、“文化”成了城市未来发展战略中的“高频词”,各级政府部门都会组织各级干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在我看来,当务之急是需要把宁波的干部往文化场馆里“赶”,只有城市管理者真正认识、体会、参与到“文明”、“文化”的建设与消费中去,才真正能将“政策认识”融汇到“工作实践”中去。
在各类人群中,各级干部的各种“组织学习”不可谓不多,但面对有着7000多年河姆渡文明、1200余年建城史的宁波,尤其是在浩若烟海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来的历史文化名人,不仅我们的城市市民不够了解,更为主要的是掌管着这座城市的管理者也不够熟悉。之前听到过一些地方志研究学者呼吁在行政区划调整时,要充分尊重并发挥历史地理名称“鄞”、“鄮”、“句章”等独有的宁波称谓;还听到过一些人文研究专家呼吁在宁波城市雕塑设计规划中,要充分挖掘并树立起蕴含这座城市人文历史的“宁波名人”群像群;还听到过一些剧院经营者对其他城市公务人员参与文化市场消费的对比介绍等,都让我们意识到,要想迈进“文明”、“文化”都城级别的“第一方阵”,整个城市需要集中“补课”,尤其是干部等公职人员。
把干部往文化场馆里“赶”!是因为作为城市的管理群体,要在积极推动文明建设、文化产业方面做好表率;是因为建设“一都三城”的过程中,手里没有书香、耳边没有美乐、眼中没有故事,如何与这些领域的高水准人才交流对话、同频共鸣?是因为不真正成为“一都三城”最为一线的消费者,如何能够成为知行合一的建设者、推动者?是因为在庞大的政府资助、补贴体系之外,真正形成宁波这座城市的“文明”、“文化”张力是需要更强的内核驱动力,而这个动力的重要引擎就是强大的市场适应力。
“八项规定”把干部从酒桌上、牌桌上、KTV里的人际交往扯回了家庭,夫人们欢欣雀跃。如今也应该提出“三项注意”啦,多进进书城、书店、书吧,多看看领导人选集之外的更多书籍;多进进音乐厅、音乐节、音乐吧,在国歌、国际歌之外多熟悉下这座城市杰出音乐人才孕育的不朽旋律;多进进电影院、电影节、话剧厅,在声画冲击下去思考一个个“硬装”的影视城如何增加更多独具魅力的“软实力”。赶,是一种鼓励与推动,因为我们要实现自己嘴中所描述的目标,还不“赶紧”、还不“上赶着”,恐怕真得赶不上、赶不及啦!
|